首页 - 科技研发 - 科研平台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依托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设立,是由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批准组建,并于1996年5月通过验收,正式挂牌运行的国家工程中心。

“工程中心”近10年以来,在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土木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评估、结构加固修复、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具有非常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工程中心已累计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五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程中心”在所属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化转化、工程化技术成果辐射、扩散、开放服务及所属人才培养、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科技资源

工程中心自组建以来,至2018年已经拥有天津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两个中试和产业化基地,以及河北缓粘结预应力研发生产基地。依托总院,工程中心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学位联合培养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引入王景全、周绪红、聂建国三名国内知名院士作为外聘院士专家,近年来以工作站为平台,加强与相关院士科研团队合作,促进总院科技工作高水平发展。2017年,工程中心主任岳清瑞同志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近5年工程中心累计投入科研专项经费超6000万元,完成了近1000平米的实验环境的改造,新增实验场地2000平米,确保了工程中心在土木建筑工程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也为高水平的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截止2017年,工程中心试验室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办公室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拥有设备仪器约1900余台(套),总价值7700多万元,新增20万以上的仪器设备29台,其中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导热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内的50万以上的仪器13台。仪器设备整体水平遥遥领先于国内同行业相关单位。

部分科研设备

三、研发方向及主要成果

十三五期间工程中心围绕依托单位“四梁八柱”业务体系,落实“先进制造、3D打印、‘互联网+’”行动纲要,结合工程中心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在既有的检测技术、岩土工程检测与处理、建筑诊断加固与改造、工业建筑技术目标管理、预应力技术等七个领域基础上,结合国家、行业发展现状和重大需求以及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结合近年来工程中心科研进展情况,衍生和拓展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海洋工程结构耐久性、主题公园雕塑材料开发研制与推广等3个研发方向。在国家科技部的依托和单位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工程中心各方面工作成绩显著,上了一个新台阶。

工程中心组建期间,共承担各类技术研发课题59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2项,获得科研资金总额逾7000万元。工程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既有工业建筑大数据平台建设及远程监控、智能诊断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城市重点地下区域声纹监测装备的研制与示范”、中冶集团重点课题“BIM企业标准及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在“工业建筑钢结构疲劳损伤检测评估与加固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冶金工业厂房耗能减震能力新一代抗震加固技术应用研究”、“环境和反复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冶金工业结构耐久性加固技术研究”、“建筑高性能结构钢焊接应用技术研究”、“新型锚杆技术及工程应用”等研发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工业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于2017年底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工程中心在大力开展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的同时,还非常重视规程规范的编制工作,累计承担了70余项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共获得各类专利授权或受理20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3项,授权外观设计1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和验收14项,研发成果推广效果突出,接受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共有800余项,共实现营业收入58251万元。

四、产品及技术服务能力

工程中心近年来充分利用平台技术优势,共承担1000余项工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项目,除在传统的建筑建材、冶金、有色、电力、核电领域继续开展技术服务外,近5年还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铁路、石化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工程中心凭借科研技术优势,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工作,加速新技术推广应用及产业化,提供试验研发、中试、现场检测等一站式技术服务,在建筑、冶金、交通、铁路、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及国家重点工程的检测、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工程中心每年完成各类检测项目千余项,先后承担了宝钢、首钢、武钢、鞍钢等重大工业建构筑物检测工作;完成了人民大会堂、鸟巢、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北京SOHO、北京银泰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地铁等大型建筑的检测鉴定任务;承担并完成了唐山古冶环城路、石家庄太行大街、广西马梧高速及百靖高速路基、路面的检测任务,解决了众多质量难题,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面技术服务方案。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工程中心已基本实现了稳定运行和自我循环,并通过大量工程化研发,经济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逐年增长,同时由于重视将积累的资金用于投入研发以及再投资、再建设,工程中心已经具备良好的自我良性循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行业技术进步发挥重要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大型钢厂技术改造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

人民大会堂检测鉴定与保护

五、开放交流与服务

(一)对外开放交流机制

工程中心聚焦工业建筑诊治领域研发前沿与重点,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形成完善的开放交流机制,全面提升工程中心及依托单位在行业中的领导力与话语权。

一是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机制,积极组织召开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与会议,推动行业技术交流和共同进步。近年来,工程中心共计主办全国工程结构安全检测鉴定与加固修复研讨会、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等全国性的高水平学术会议20余次,汇聚该领域众多知名学者及专家打造行业顶级学术交流平台。

二是设立流动科研岗位。邀请其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中青年学者作为客座研究员直接参与工程中心项目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工程实践机会,推动双方的深入合作。

三是设立工程中心开放基金。围绕工程中心发展所需的点状基础研究问题,设立开放基金,由重点高校、院所在读博士生自由申报,一方面拓展工程中心的基础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同时也为工程中心的人才储备提供良好渠道。

(二)资源开放共享

工程中心积极推动所属实验室、基地对外开放,共享资源,提供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工程中心所拥有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与设施均实现对外开放,所属仪器设备使用率超过100%(按每年2000小时测算),对外开放共享比例大多在50%以上。此外,工程中心已建所有实验室、基地均对社会提供共享服务,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模式,有力推动成果转化与共享。近5年,工程中心仅在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方面就获得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工程中心还通过自身网站和依托单位所主办的《工业建筑》杂志等媒介资源,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向全行业开展开放式的技术资讯服务,积极引导促进我国工业建筑诊治技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

(三)交流培训

为提升工程中心学术氛围,强化人才培养,工程中心定期组织院士讲座。近5年,工程中心邀请了聂建国院士、杨永斌院士等10余位院士作专题学术讲座,主题涉及工业建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环境保护与工业节能、组合结构等各个方向,促进了行业技术交流,也提升了工程中心的品牌形象。

此外,工程中心还定期组织专利及技术推广会和成果应用演示交流会,邀请研究人员、用户到工地、试验室参观、访问、交流,有效助力新技术推广应用。同时,针对工程中心自主研发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等优势技术,工程中心还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从研发、经营、管理、成本等多方面展开讨论,在成果转化模式和经营推广思路上做出不断探索,努力将科研竞争力转化为保持工程中心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科研、生产、经营的积极互动局面,发挥整体优势,打造品牌团队。

六、联系方式

单位: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电话:010-82228300/1381199398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3#803室

邮编:100088

 

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企业简介| 协会学会| 核心期刊|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电话:8610-82228001 传真:8610-6222596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邮编:100088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13号

京ICP证1304213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