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建筑用钢及制品质量检测与监测(以下简称监测实验室)于2024年9月获批建设。监测实验室立足于建筑用钢及制品全生命周期检监测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引领建筑用钢及制品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解决检测监测新方法控制机理、质量多场多尺度耦合监测机制等科学问题,推动智能化检测监测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技术发展,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共享、合作、竞争”的建设运行机制,是推进重大科研创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
监测实验室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山东钢铁集团永锋临港有限公司、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冶(上海)钢结构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开展学术交流及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合作,促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学术交流内容覆盖从产品开发、试制生产到表征评价、质量监管和工程应用的各个方面。
二、研究领域与方向
监测实验室围绕建筑用钢及制品智能检测领域,研究开发覆盖生产及服役全过程的智能、在线检监测关键技术、检测方法及国产化装备,针对建筑用钢及制品质量在线检测、智能检测及实际工况快速检测中的技术难点,探究基于光学成像及识别原理的高速生产过程中缺陷检测机理,阐明基于磁导率变化的加工过程中焊接质量演变规律,改进基于光学图像目标识别的废钢检测技术,探索模拟实际工况加速检测作用机理及方法,建立质量快速/加速响应机制。
针对建筑用钢及制品监测中的环境交互、复杂应力等多场多尺度耦合条件,探索建筑用钢及制品质量指标解析及协同作用机理,研究质量遗传的安全风险影响机制,科学识别风险因子,开展质量监测参量映射及动态调控技术攻关。
三、人才团队
监测实验室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专家、学者形成的研究团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针对产业技术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主导科研项目的开展与推进,确保合作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学术委员会由来自高校、研究院、学协会等机构的9位行业著名专家学者组成,9位专家均为教授、正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职称,其中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位标准大师,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位长江学者。学术委员会专家具有建筑用钢及制品检测与检测领域丰富的科研经历,其中7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将为实验室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推动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四、科研条件
为探索关键节点多维度服役质量性能智能化监测方法,构建全生命周期检测与监测标准体系,配备了储罐用钢筋低温拉伸环境箱、低频疲劳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应力松弛试验机、应力腐蚀试验机、体视显微镜等设备,用于建筑用钢及制品在服役环境下的耦合性能分析,协助建筑用钢及制品的质量遗传模型的建立,无人机、应力腐蚀传感器等搭载及智能感知设备用于研究建立基于质量控制关键指标的智能化识别算法,进行精准质量监测。
在大兴试验基地为重点实验室筹备独立场地,确保足够的空间进行大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同时与钢铁生产企业合作,在废钢回收及加工基地建立废钢智能检测实验室,准确评估废钢的级别和价值,为废钢用户提供精准的定价和生产决策依据。
五、主要业绩
近两年实验室相关方向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绿色智能生产的工艺决策与控制一体化软件及应用”“高原复杂环境高性能桥梁钢板应用技术体系研究及工程示范应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项目“不可喷涂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技术支撑”“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产品风险监测”、中冶集团181课题“钢铁生产过程在线及离线智能检测技术研究”“高强度高性能建筑钢材绿色化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集团级重大科研项目。
主编标准发布9项,包括ISO 6935-3:2023 “Steel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 Part 3:Welded fabric”、ISO 6435-2024 “Stainless steel bars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2项国际标准,GB 1499.1-2024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2-2024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3788-2024 “冷轧带肋钢筋”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及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1项行政法规、1项团体标准。此外,在编标准主编ISO 14654 “Epoxy-coated steel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国际标准1项,主编“GB/T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等5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及2项行政法规。
监测实验室将面向产业单位在实际生产运营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或前瞻性技术需求,共同确定研发项目,凭借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专利授权、技术转让等方式加强与产业单位的合作,推进自身成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单位应用成果提供技术支持与后续改进服务,助力产业单位产品升级换代。监测实验室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承担将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初步孵化与验证的功能,在与产业单位合作时,先在实验室内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小试和中试研究,验证其可行性与稳定性,降低产业化风险,为产业单位大规模应用提供成熟的技术方案。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联系人:张明晨
联系电话:13122217606
联系邮箱:zhangmingchen@cribc.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13号
京ICP证13042131号